如何无悔地告别大学?

期次:第132期    作者:于阔 国政系14级 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查看:101


  前不久,清华大学别出心裁地将一部毕业季视频作为2018年的招生宣传片。片中不再谈论清华的百年历史、大师大楼、顶尖科研、世界排名,关注的却是所有宏大叙事与光辉成就背后的每个平凡学生。34位来自清华大学不同院系的2018届毕业生参加了“在清华的最后一次考试”,题目不多,但并不简单:“你是否有勇气掌握自己的人生?”“你是否找到了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是否热爱你所做的事情?”“你是否做到自强不息,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你是否愿意厚德载物,用行动让世界变得更好?”“在清华,你有没有变成更好的自己?”这些,不仅是毕业生要向清华回答的问题,同样也是交给全社会的一份答卷。
  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大学生”再也不是一个多么稀奇罕见的词汇。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820万人,再创历年新高。虽然“大学生”已是如今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里稀松平常的存在,但每个人的大学生涯依旧是有限而珍贵的。当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时光步入末尾之时,回首望去,不知近千万人中,有多少能问心无愧地同四年青春挥手作别。
  诚然,个人的选择本不统一,成功的标准从不固化。学有所成的确是社会与家人的殷切期望,但行走在通往成熟的路上,大学生更应该懂得对时间负责,对自己负责。具体而论,行之有三。
  首先,坚定学习态度。“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大学生,归根结底还是一名学生。既为学生,以学为生,正是本分。充分利用在校时间,深入透彻地吸收专业知识,积极客观地探求真理规律,是大学生最基本的使命。只有博闻强识,学有所长,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之中充分掌握主动权,避免落伍,乘势而上,以登未来之巅。此外,不同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更加鼓励大学生勇于站在书本课堂之外,积极融入社会实践之中,磨砺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行合一精神。毕竟,专业理论既是从实践中所提炼总结出来的,又要重新应用于实践中去,更好地为实践服务。所以,努力学习,敢于实践,是当代大学生的首要任务。
  其次,努力开拓视野。“视野的宽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但凡能够举目而望,一览众山之人,势必越于浮云,近于苍穹。反之,如若想要攀上人生高峰,就要打开视野,博观天下。海可纳百川,心可容千海。胸怀与视野,塑造了一个人的格局与思维,从而深刻影响着日后的发展。大学,是增长见识,开拓视野的绝佳时机。大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利用丰富的资源和条件,或是漫步书海、寻金觅玉,或是遨游天地,游目骋怀。灵魂和身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寄蜉蝣于天地之间,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古代大家苏东坡尚且感慨世界之大,如今青春正好的大学生又怎能目光短浅,固步自封,屈身一方屋檐之下呢?
  最后,坚守道德正义。“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无德不立,学习的根本实为立德守义。大学四年不仅关乎才华的提升,更是一场道义的修行。如果德行未正,道义未践,具备再多的才知也仅是华而不实,终会引火烧身,祸及自己。大学是象牙塔与社会的衔接过渡,纵使世道再险,行路再难,大学生也应该在完全步入社会之前确立正确的道义是非观,既学文,也树德,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以优良的品格回馈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培养。
  我一直以为,大学生一人之力单薄,但十人间或有清明廉吏,百人里应有造福一方,千万人中必有青史留名。故不求每每有大才干,若都愿做这百十或千万分之一,即是国家民族之大幸。此三点看似司空见惯、老生常谈,行之方知重大,更难在长此以往。或许依此严以律己,未来所能改变者亦不足十里之乡。但即是如此,你可曾想过十人就能及百里之县,百人就可改千里之郡,千万人则功在万里河山。于是回望,那时当年,气正志坚,胸有沟壑,虽无功名,但可无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