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大学教学理念的认知

期次:第132期    作者:尚水利 公共管理系教授   查看:146

  提起大学的教学理念,我们会下意识地反弹出普通教育的三中心论: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它通过教与学这一活动过程,对所应教学的信息、知识和资料作出授课者所认为的恰当处理,并在课堂上完成这一过程。
  随着社会对高校教学质量的要求,这一教学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形势的发展。单纯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很容易被学生戏言为:我讲,你听,你忘。美国教育学家罗杰斯也曾说:“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东西,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即对人的行为基本没有什么影响。能够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所以,真正的学习往往来自于学生个体的深度思考,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而产生的。
  与此相适应,教学理念应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多元化的学习方法为手段转变。不仅要做到教学相长,还应做到学学相长。从教师是知识传授者与学生是知识接受者的师生关系,向师生都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者的转变。这样,大学教师的角色定位相应地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教学方法是实施教学内容的载体,好的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目前,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案例教学、研讨、练习、角色扮演等,网络化的翻转课堂、慕课等也相继出现。无论实施哪一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体现出新的教学理念。即使是常用的讲授法,也应与教材编写的逻辑相反。教材常见的编写逻辑为:对概念的一般性概括,然后通过解释、类比、例证、摆事实等活动对这种一般性概括进行证明,最后再次对概念的一般性概括进行复述或总结。按照新的教学理念,我们恰恰需要避免的是这种演绎式的教材套路,而是归纳法的大量运用。即先通过大量的事实呈现,然后再归纳出一般性的概念。这样的授课方式就需要教师将一个个事实加工成生动的故事来展现,所以,真正的讲授应是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这样的课程就会生动得多了。如毛泽东建国时就讲了三大故事,白求恩、张思德、愚公移山,进而得出新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为人民服务。故事具有说服力、吸引力,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能使人们采取相应的行动。真正令人乏味的不是事实,而是教师的表达方式。教师自己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学生“悟”出了什么。
  任何教室都是固定的,教材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死”的,但学生的头脑是会思考的,我们唯有以灵活的授课与交流,才能创造出具有活力的教学效果来。总的说来,课不在讲,在于老师的精心“设计”,准备比资历更重要;知识也不在于“传授”的效率,而在于学生“觉”与“悟”的程度。教学不应为方法而方法,凡能有效达到课程目标的方法,就是最合适的方法。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是学习者,应当学会多种教学方法并综合运用。实践,唯有实践,才能对教学方法感知和体验。
  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假设———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有水平”的教师,即真才实学加人文修养;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有趣”的教师,即风趣幽默、印象深刻又能让人激动人心;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有意义”的教师,即生存意义和人生的意义。如果这样的假设得以成立的话,我们就可以推断,真正好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感受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学生收到的学习效果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因此,照本宣科的教学,只值书的价钱,讲多了也是浪费。有的教学可以形成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技能,非常值得我们认真“设计”。真正好的教学可以改变学生的头脑,这是无价的。对学生来说,内心的变化是真正的变化,内心的强大是真正的强大,内心的成长才是真正的成长。
  也许你会发问,让学生学了那么多东西,今后在工作中并不一定直接用得到,也许学过的知识有一天还会全部忘掉,又何必认真思考教学的理念与方法呢?其实,正是这个“无用”或“忘掉”的过程,塑造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举止修养,才体现出作为一名教师从事这一职业的“神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