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青岛峰会开启上合组织发展新征程

期次:第132期    作者:罗英杰 国际政治系教授 研究方向:俄罗斯、中亚问题,欧亚地区安全等   查看:111


  6月9日至10日,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青岛召开。青岛峰会是继2012年北京峰会后,上合组织再次回到它的诞生地——中国举办峰会,也是上合组织2017年6月正式接收印度和巴基斯坦为成员国后召开的首次峰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峰会期间,上合组织成员国和观察员国的领导人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相关负责人举行了多场大范围、小范围会谈,共同总结过去,规划未来。上合组织从青岛再度扬帆起航,踏上新征程。
  发展历程与成就
  自2001年正式成立以来,上合组织走过了17年的光辉历程,先后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1996-2000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创立“上海五国”会晤机制以解决领土争议,加强边界互信;2000-2004年,通过制定《上海合作组织宪章》等纲领性文件,建立秘书处及地区反恐怖机构,上合组织初步完成了基础制度建设;2004-2010年,上合组织机制逐步完善,合作不断拓展,从专注安全合作逐步扩展到经济和人文等多个领域的合作;2011-2016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低迷,上合组织推出中长期发展战略,逐步对接“一带一路”,酝酿扩员以实现成员与地域的双扩展;2017年至今,上合组织实现首次扩员,世界也正受到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和极端主义的轮番冲击,如何加强务实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升组织的国际影响力成为各成员国探讨的核心问题。在这短短的17年里,上合组织成员国坚守“共谋稳定、共促发展”的初衷,推动上合组织不断迈上更高的台阶。
  回顾上合组织的不平凡发展历程,尽管国际形势波云诡谲,充满了矛盾、危机与斗争,但是在这种复杂的国际背景下,上合组织经受住了一次次的严峻考验,不仅发展势头未止,相反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如今上合组织已经从当初为解决边境互信而成立的“上海五国”机制发展为一个囊括欧亚大陆8个成员国、4个观察员国和6个对话伙伴国,经济和人口总量分占世界20%和40%,当今世界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综合性区域组织,成为了维护地区稳定与和平,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届青岛峰会在共同回顾总结过去的基础上,全面规划了组织未来的路径和方向,各方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主要包括:通过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未来5年实施纲要,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合作举措,为今后5年上合组织发展规划了路线图;批准了打击“三股势力”未来3年合作纲要等重要文件,这些文件聚焦影响地区安全的主要威胁,符合各成员国的共同需求,精准发力,切实可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了多份务实合作文件,涉及贸易便利化、粮食安全、海关协作等众多领域,有助于各国间的合作进一步走深走实,尤其是发表关于贸易便利化的联合声明,呼吁维护以世贸组织规则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出了坚持多边主义、反对保护主义的一致声音;批准了环保合作构想,确立了致力于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等等。
  理论与实践创新
  “上合组织构建起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建设性伙伴关系,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开创了区域合作新模式,为地区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贡献。”这是习近平主席在青岛峰会上对上合组织所做的最新评价,也是习近平主席结合上合组织发展的历史与现实,高瞻远瞩做出的准确战略判断。
  上合组织秉承的“上海精神”的思想内核超越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当今世界,以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为代表的西方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占据着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主导地位,各国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纷纷依此对当下国际社会的各种现象进行解释,并对未来的国际局势进行预测。伴随着这三种理论范式产生的均势论、文明冲突论、霸权稳定论、集体安全论及博弈论等成为了分析国际热点问题,推演国际局势演进的重要理论依据。受此影响,文明冲突、冷战思维及零和博弈的观念充斥着西方国家政策决策者头脑,并左右着他们对外政策的选择。如果以此判断国际局势的走向,确实难以得出乐观的结论。乌克兰危机难消、中东局势恶化、欧洲一体化进程受阻以及俄美关系陷入冷战后冰点等一系列事件似乎就是极好的例子。然而,与此同时,以中亚为核心,包括中国、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在内的欧亚大陆主要地区总体上保持着和平、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这与上合组织的建立与积极推进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过去的17年历史证明,上合组织不愧为欧亚大陆的“稳定锚”,其秉承的“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亦堪称是上合组织之所以能够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思想源泉。本届峰会发表的《青岛宣言》也强调,正是遵循了“上海精神”,上合组织才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成为了当代国际关系体系中极具影响力的参与者和当今充满不确定性国际局势中一支极为重要的稳定力量。可以说,“上海精神”不仅阐明了不同类型的国家交流合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而且超越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固有范式,创新了国际关系理论。
  发展观、安全观、合作观、文明观及全球治理观等五大核心观念的创新夯实了“上海精神”的理论基础。任何一个国际组织的生命力首先取决于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上合组织也不例外。随着上合组织的扩员,成员国由6个增加到8个,涵盖地域扩大到南亚和印度洋,这一方面增强了上合组织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但是另一方面也为上合组织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如何解决好各成员国的共同发展问题,继续维护好区域内的安全问题,包容并推动更多不同文明国家之间的互利合作,在全球政治经济治理上发出更强的声音是上合组织必须面对的问题。对此,习近平主席在青岛峰会上明确指出,“上合组织要进一步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破解时代难题,化解风险挑战。”上述五大观念为“上海精神”理论体系做了重要的补充,进一步夯实了“上海精神”的理论基础。
  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被接纳并成为共识。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的伟大倡议。相比更加“现实”和“实用”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合作共赢”“和平解决分歧与争端”以及“在共商、共建基础上建立一个共享的世界新秩序”等重要理念更加务实,更容易被国际社会所接纳。如今,上合组织成为了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驱者。青岛峰会上,习近平主席专门发表了题为《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凝聚团结互信的强大力量、筑牢和平安全的共同基础、打造共同发展繁荣的强劲引擎、拉紧人文交流合作的共同纽带以及共同拓展国际合作的伙伴网络等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的五点建议。习近平主席为推动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标注出的清晰“路线图”得到了其他成员国的高度认同,各成员国也一致同意将“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确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理念”写入《青岛宣言》。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上合组织官方文件中的首次表述,无疑向外界表明命运共同体意识已经被上合组织国家接纳并形成共识。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将有利于弥合成员国之间因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而产生的心理失衡,有利于深化各成员国之间的互利合作,有利于各成员国在涉及本地区包括安全、经济及人文等共同利益问题上齐心协力,做出更大贡献。
  合作开创未来
  青岛峰会圆满落下帷幕。在中国和其他成员国的共同努力下,青岛峰会的成果超出了预期,共签署了23份合作文件,为历届峰会成果之最。青岛峰会堪称是上合组织发展进程中一座新的里程碑,对上合组织的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青岛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数篇重要讲话,其中强调,“上合组织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强劲合作动力,根本原因在于它创造性地提出并始终践行‘上海精神’”,我们要“齐心协力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携手迈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主席的讲话准确把握住了时代脉搏,顺应了历史潮流,为上合组织未来发展绘制了详细的“路线图”,为如何应对各种挑战清晰指明了方向。
  “和合上合”!“上海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的“和合”文化理念高度契合,使之超越了文明冲突、冷战思维及零和博弈等陈旧观念,已经成为上合组织的思想内核和精神动力。上合组织成员国“比邻而居,发展任务相似,命运紧密相连”,今后,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各成员国都将“同呼吸、共命运”,为维护各国共同利益携手共进。(来稿时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