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雨萌:在实践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期次:第124期       查看:184


  郑雨萌,文化与传播系2014级学生,2017年国际关系学院暑期社会实践——“5.12震后10年羌族文化保护现状调研团”队长;曾荣获校级三好学生标兵、校级三好学生;曾任国际关系学院第二十六届学生会学习部部长。此图2017年7月摄于汶川,郑雨萌(左)采访汶川县原文化馆馆长汪友伦先生。


  这个暑假,郑雨萌担任“5·12震后10年羌族文化保护现状调研团”的负责人,和伙伴们共赴汶川,走访羌寨文化遗迹,参观地震遗址展馆,收获了对羌文化保护更深层的理解。跟着暑期实践的足迹,一起去遇见更坚定、更负责也更加柔韧的队长——郑雨萌。
  坚定与认真为基
  14级的郑雨萌是团委“资深”学生干部,即将大四的她本打算利用暑假复习考研,但在团委老师的呼吁之下,与“老同事们”一拍即合组织了一场收获颇丰的暑期实践。这样一支“临时起意”组建起来的队伍,却把定题、筹备、实践、总结的每个环节都“盯”了下来,这与队长郑雨萌的认真少不了关系。“你心里怎么希望,最后它就会是什么样子的。既然做了,我们一定会以最认真严肃的态度做好它。”郑雨萌的声音中透出坚定与倔强。她的坚定与认真,在选题的确定中尤为重要。只有确定一个有深度亦有温度的选题,才能为接下来调研的开展确定方向。从大部分组员的专业(传播学)出发,郑雨萌的小组决定从“文化”方向入手,结合汶川地震已经步入第十个年头这一时间节点以及汶川作为羌族四大聚居县这一地理特质,经过再三讨论,才最终定下了“5·12震后10年羌族文化保护现状调研”这一课题。
  这是一个暑期实践团最好的开始,志同道合的伙伴,明确而坚定的目标,调研也定然不负众望。
  组织同合作并重
  郑雨萌曾任校学生会学习部部长,在实践过程中这几年积累的统筹安排能力令整个团队受益良多。队伍组建起来后,她便划分了明确的内部分工:专人负责行程安排与财政管理,专人负责照片拍摄与资料收集,甚至细致到设有专门负责宣传与联络相关单位人员的小组。郑雨萌说:“只有在计划的时候想着做到最好,最终结果的呈现才会比较不错。”正是为了有一个充实有益的暑期实践活动而非敷衍地做做样子,郑雨萌与队员们尽可能地在策划时留意细节,并在执行过程中落到实处。“(他们)在夜晚或出行的路上讨论采访提纲,认真细致、不厌其烦地扛着器材去尽可能记录……”这是同行一段时间的余甚蓝老师的朋友圈内容,字里行间可见这个团队对细节的追求,这是有效领导与积极配合的良性加成。
  但在实践中,总有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时候,除了组长的灵活应对,也少不了全体队员的通力配合。“我们在采访前会摆机器,走位定位置,放录音笔,主采访就位,其他人就安静在一旁,主采访结束后补充提问受访者。”正是这样在细节处用心,队友间互相配合,才有了最后珍贵而难忘的调研实践经历。
  柔韧与力量共存
  郑雨萌团队成员都是第一次来汶川,短短五天,却无数次为汶川人杰地灵的山水、坚韧顽强的人们以及源远流长的文化所动容。郑雨萌介绍说,实践过程中,他们在地震遗址前感怀而吊,在桃坪羌寨里穿着羌族服饰听老奶奶把村庄历史娓娓道来,与数十年如一日研究并保护羌族文化的汶川县原文化馆馆长汪友伦老先生串羌寨走神木林。在这些古老文化沉睡的地方,她却看到了震后重新焕发活力的新生之景,脉脉温情之中,自有一股坚韧相传的力量。那一刻,她成长了。
  “地震将村子里年代久远的羌碉震倒了,但地震也将人们的目光聚拢到了羌文化保护与传承上。这一次调研,很幸运我们看见羌文化的核心——释比文化依旧有人在坚守,在汶川县文广新局参加一年一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考核工作过程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羌绣、羊皮鼓、羌年、羌雕等羌文化传承都后继有人……”郑雨萌说的感悟与见闻很多很多,可见调研之行,让她从中感受到文化细水长流终不断的力量,即使式微,却不乏后劲,可谓受益匪浅。
  一次实践,不仅锻炼了能力,亦收获了知识与感悟。谈及已经结束的暑期实践,郑雨萌不禁哽咽,也许,这是实践最别有魅力之处吧,我们终将离别,但我们尽力充实并肩奋战的日子,只为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文/蓝曦)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