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青春扬起逆风的帆

期次:第113期       查看:77


程函鹏(左二)在抗洪一线。


李世勇在新疆干部学院。


实践团队在可可西里捡拾垃圾。王梓涵 摄


  志愿者们带领盲童参观国家大剧院。 刘伟麒 摄


  你是否直面过汹涌洪水,在泥浆中鏖战;你是否坚守过西北边陲,时刻肩负国家使命;你是否到过失明儿童的身边,点燃其生活的希望;你是否亲临过“生命禁区”,守护着净土天堂……我们或许都曾幻想过自己别样而精彩的青春经历,或是金戈铁马,或是浪迹天涯。而我们身边则确确实实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畏困苦,将自己的青春活出了别样的精彩。
在洪水面前筑起血肉之堤
  7月10日正午,驻山西武警8652部队千里驰援洪湖,冒着倾盆大雨,鏖战洪湖围堤螺山段、汊河段、洪狮段。在伍家窑险段,武警官兵头顶炎炎烈日,紧张地装土、扛沙袋、筑子堤,汗水湿透了衣背。我校文传系2012级本科生程函鹏就是这群抗洪官兵中的一员,他于2014年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至今,并在今年7月份的洪湖抢险中表现出色。他说,这里是革命先辈战斗过的地方,在这里抢险,是荣耀更是责任。作为军人,一定要把这片土地保住,不让人民群众受一点损失。
  7月12日晚9时30分,洪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出指令:“7月14日下午6时前,洪湖围堤低于28米的堤段52.2公里,加高至28米。”程函鹏与武警官兵们肩扛手抬,冒雨奋战,喊着号子筑坝固堤。在装土现场,他们一刻不停地挥动着铁锹往编织袋里填土。一条底宽1.5米、面宽1米、高0.5至0.8米的子堤,在程函鹏和战友们的汗水中不断延伸。500米、1000米、10000米……13日下午6时前,对口支援的12个乡镇区全部完成抢筑子堤任务,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24小时。
  在洪湖抢险期间,洪湖当地气温达到了33℃。烈日当头,道路泥泞,所有人都是一身泥水,摔倒了爬起来接着冲;泥土粘黏,他们就用双手去扒;环境恶劣,他们就用坚定的意志力去克服。
  程函鹏在大二时选择了参军入伍,他回忆道:“小时候,我就梦想着长大后能够参军,从事一份光荣的事业。”在刚开始部队生活时,程函鹏遇到了不少问题。比如,他因上肢力量不足,在做单杠练习时常被班长批评。谈到如何克服训练上的困难时,程函鹏说:“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字,就是‘练’,比如每晚多花一个小时做俯卧撑。”他也认为,到部队后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是调整心态,大家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在沟通上出现问题时就需要自己不断调整心态来适应这一环境,随着相处久了,增加了解,相处自然就融洽了。“我愿意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国家与人民。”程函鹏的言语中难掩自豪与激动。
在西北边陲肩扛家国重责
提起新疆,我们会想到成群的牛羊、曼妙的维吾尔族姑娘和一串又一串香甜的葡萄,也会想到荒芜的沙漠、绵延的山脉、稀疏的街道和有时不太稳定的社会环境。那是一个旅游的好去处,可要是生活,有太多的地方比新疆安全、舒适。而我校法律系2016届毕业生李世勇响应国家号召选择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基层乡镇机关工作,为祖国边疆建设贡献力量。“再艰苦的地方总需要有人去,祖国的边疆也总是得有人来守护。”在这个国关人的眼里,担当和奉献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
  这个暑假,李世勇需要在新疆接受为期三个月的岗前培训。对他而言,培训期间最大的挑战就是学习维语。“英语学了十几年才能勉强和外国人对话,三个月学会维语真的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他深谙学习语言的困难,但没有消极应对。从早上十点到晚上十点半,每天十二个半小时的学习,让他身心疲惫。除了在大学期间锻炼出来良好的身体素质外,李世勇平时也爱好健身。一个男子汉坚韧的品格在一次次重复健身动作的过程中得到磨砺,而一天的疲惫也在一次次的怒吼和汗水淋漓后得到释放。
  学习之余,党校还组织学员参观了军垦博物馆,这里让李世勇最受触动。军垦博物馆采用各种现代化效果,再现了进疆人民解放军向荒原开战的那一段艰难却辉煌的历史。“参观老一辈居住过的地方,感受着他们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伟大精神,心里的一腔热血止不住地澎湃,我也应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以后的道路上,李世勇会以老一辈人的精神勉励和鞭策自己,为新疆的和平与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三个月的岗前培训结束后,李世勇就要前往基层正式参加工作、服务人民了。一直到现在,李世勇还是充满着一腔热血。这个暑期,他不仅来到了新疆、学习了维语,更重要的是,他离自己想要的无悔人生又近了一大步。
于“生命的禁区”探索自然奥秘
海拔4800米,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生命的禁区”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静谧而美丽。7月11日至19日,我校一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此地感受生态最纯净的美丽。
  那是一片遥远而神秘的土地,无论是影视资料还是民间传说,都散发着令人神往的气息。西行之路饱含着同学们对人与自然和谐愿景的热忱,同学们远途跋涉至格尔木、可可西里、三江源……在大多数人的概念里,可可西里好似景区一样的存在。然而据队伍负责人冯安丽同学所说:“可可西里保护区其实并不会对游客开放,因为那里是高原精灵的天堂。”
  7月15日,在跟随工作人员奔赴无人区巡山的过程中,几乎所有同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头痛、呼吸困难、恶心等症状不时困扰着同学们。在之后几日行近卓乃湖流域时,车辆还陷进了泥地里,他们只能选择在影视剧里才会出现的人力推车的方式去摆脱窘境。在可可西里保护站留宿的晚上,他们所处的地方甚至还有狼的出没。夜晚的寒气随着日落袭来,在昼夜温差极大的高原,同学们只得用身体去抗衡困苦,然而那璀璨的星空却给了他们心灵上的慰藉。自然就是如此的神秘而残酷,却又是如此的美丽与迷人。
  不忘使命,在历经艰难的实践过程中,成员们依旧勤恳调研,他们认真地做着生态环境记录,采访当地保护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还深入居民家中探访当地风土人情。在保护区捡拾垃圾时,面对着最纯粹的自然,每一丝人为的破坏都时刻拨动着他们的心弦。
  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人与自然的矛盾也逐渐侵染着这片土地,而探索如何更好地保护它们,也是这批国关人此行的使命。国关学子身上始终不忘学校所赋予的社会使命与责任意识,践行着拼搏进取的国关精神。
  恰如路遥所说:“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选择了别样青春与独特精彩的国关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所越过的艰难险阻,他们所获得的璀璨硕果,将激励着国关人不断进步,逆风航行!
为失明儿童插上飞翔的翅膀
假如给你三天黑暗,你会选择用怎样的方式体味北京?故宫的雕廊画栋,恭王府的亭台楼阁,后海的热闹熙攘,南锣鼓巷的风土人情,水立方、鸟巢的精巧构造,北海的画舫游船……这个暑期,国关创行团队组织了一场名为“今夏我们一起去北京”的公益活动,旨在带领失明儿童亲历北京,为他们的生活增添新的色彩。
  8月26日至27日,失明儿童们在志愿者一对一的陪伴下游览了恭王府,孩子们阅览了盲文图册,并通过自己的手触摸到了恭王府的历史。孩子们在志愿者们的引领下参观了鸟巢和水立方,在讲解员的讲解下,了解了这些建筑的构造和使用情况。晚上,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举办了文艺交流会,他们唱歌、击鼓、弹吉他、吹葫芦丝、朗诵诗歌……欢声笑语在夜空里久久回荡。8月28日,志愿者带着孩子们早早地赶到天安门,伴随着国歌声,孩子们轻轻哼唱,用心感受升旗仪式的庄严肃穆。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高贵的情感都羞于表白,短短三天的活动,为志愿者和盲童之间架起了一道爱的桥梁,这份爱与感动将与他们相伴一生。
  在一次机缘巧合的盲校调研中,国关创行萌生了为盲童服务的想法。经过仔细推敲、策划方案、积极沟通与努力实施,“今夏我们一起去北京”盲童夏令营才克服重重困难,正式启动。“虽然从零开始去策划筹备这项活动让我们倍感压力,但是在看到孩子们活泼可爱的笑脸时,我们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团队负责人罗茂源说道。
  志愿者们悉心地照料失明儿童,让他们在舒适方便中感受到了北京的魅力,每一名成员的内心都充满了欣慰、感动与快乐。盲童在他们的帮助下,从封闭的盲校走出来,用心“看到”了北京,从心灵的茫然与黑暗中走出来,拥抱了外界的温暖与光明。孩子们多了一份快乐,长了一份见识,志愿者们在照顾他们的同时,也体会到了责任的意义,感受到了成熟的力量。